公告版位

目前分類:佛教篇 (8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淨空法師講述

 

(此講錄出自淨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)

 

各位法師、各位同修:

 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所謂者,指從前所已說也。恐人懷疑,究竟如何不住而修一切法耶。佛告以即我從前所說,不住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。今簡要言之,舉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。六塵是修行上境行果之境,舉此可攝一切法也。眼根所見之萬象皆是色。耳根所聽者為聲。鼻根所聞者為香。舌根所嘗者為味。身根所接者為觸。意根起心動念之分別,有對色聲香味觸而起者,亦有對非色非聲非香非味非觸而起者,種類極多,無以名之,名之曰法。六塵之名有二義。一言其無量無邊,如微塵之多。一有染汙意,吾人一有沾惹,即為所汙。不住即不執著,一有執著,即心不清淨。如就布施言,倘有所為而為,爭自己面子,即住於色。又欲令人知之,即住於聲。又欲人人聞其美名,即住於香。欲人人口中稱道,即住於味。為得後來果報,即住於觸。若有心為之,即住於法。故必心中一無所住,方為波羅蜜。波羅蜜印度語處處用之,猶此方說「到家」二字。

 

上文菩薩於法,乃指一切法,此獨舉六塵,有許多妙義在內。於此須用觀照,一步一步作觀,由外而內,由粗入細。(一)佛不說一切法而祇說六塵,實令吾曹知一切法不應住。(二)為何一切法不應住,應知一住即被染汙。(三)佛舉六塵,其理至深。何以故?說色有眼根在,說聲有耳根在,乃至說法有意根在,根境相對,舉六塵,即含有六根。淺者見淺,僅不住境。深者見深,即能不住心。(四)根是根,塵是塵,如何起交涉。中間之媒介,是六識。識不生,根境不交涉,所謂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佛意非但境界不可住,即識亦不可住。令學者知住境禍根在識,即分別心,應於起心動念時下手,不住於識也。如此一步進一步,即能消歸自性。

 

起心動念,如何留神?就布施言,凡起心動念,不出三種。一為自身,二想人報恩,三想得果報。布施不外財法二施,(無畏施包括於法,)往往自己先覺捨不得,即有一我在。須知財法不外六塵,此不可住。在起念時用功,將自身撇開,庶幾我執可破。布施後希望人家報恩。須知酬報者無非六塵,此不可住。將望報之念撇開。布施,希望得果。果報亦不外六塵,此不可住。將果報之念撇開。(五)頻頻觀照,而我見仍在則如何?是應進觀照三輪體空之道。布施,有施者(能施),受者(所施),及所施之物。我今觀照施者受者,當體即空。何以故?皆因緣所生故。施受既空,所施之物亦空,是謂三輪體空。能於此吃緊用功,破除六七二識,則我見自消,證得自性矣。有人說,布施三面具足,何以名輪,不知此實有深意。一是運行,佛說布施,要令度人,輪有度義。修行者隨時布施,能將煩惱碾碎,輪有碾義。此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,即令吾人明三輪體空之道。財施即六塵,法施即法塵,皆是緣生之法。既知當體即空,又何必住。既觀照三輪體空,當然不住。

 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、不殺生──不起心、故意殺害有生命的眾生,包括人以及其他動 物。 

2、不偷盜──別人的東西,未經他的同意,不得加以取用,否則便 是「偷」與「盜」。 

3、不婬──完全斷絕男女身心的接觸,保持身心的清淨。 

4、不妄語──不說虛妄不實的言語,如謊話、罵人、令人想入非非 等不當的話。 

5、不飲酒──包括所有的酒,及任何會醉人的飲料都不喝。 

6、不著香華鬘、不香油塗身──身上不插花、不掛花環,也不擦香 水,及抹胭脂等。 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前參加在紐約舉辦的2009護國息災報恩念佛暨三時繫念兩天法會。在場大約四、五百人,十分殊勝。主持法會的悟行法師講的眾多精典開示,風格頗為生動風 趣,讓人心生歡喜。不過佛理部分我這裏就暫且不說了。這裏單說說悟行法師所提到他經歷的一些關於三時繫念的神奇感應,想來大家一定會感興趣。

我們知道,談感應,如果要向不信或根淺的人談,一定要小心,此法會後我就向家人提到了悟行法師所經歷的這些神奇感應,我家人是屬於已相信靈界存在,但對佛 學仍知之甚少的一類。他們聽後就生疑甚多,好在我都能逐一解答,解答後他們又有派生出來的疑問,於是疑問再答。一整餐飯的時間過去後,他們才終於沒有疑問了,而對三時繫念的功德利益也終於產生了正信,阿彌陀佛。

以下我把悟行法師會上所提的一些神奇感應,以及我家人的疑問和我的解答挑選部分出來為各位報告如下,假如各位同修發現以下我所講有錯漏、不足或不如法之處,煩請補充或指正。若認為尚可的,亦可作為日後向根淺之人談感應的一個參考。

很有人情味的護法神

悟行法師提到,某次他所去某地(之前我打瞌睡了,沒聽到)的那個道場,原來還分為兩個的。一個是給人念佛用的道場,另一個是給神仙念佛用的道場。那給神仙 念佛用的道場,大概就只有半個講壇那麼大(佛法和科學均證明,以非物質界而然,藏須彌于介子完全是足夠的,半個講壇已經非常大了)。上面有四個神位(前面三個都太長沒記住,我就記得最後一個是四海龍王)。怎麼神仙還念佛啊?對,神仙也念佛啊。祂們不但念佛,還做這裏道場的護法神呢!

怎麼知道這些神仙真在呢?這些神仙啊,祂們熟知這道場裏每一位負責人,乃至每一位義工的脾性(還真是老朋友了,呵呵)。例如這道場的負責人,是一位才二十 幾歲的女居士,十分本事。可是,神仙說她也有她的習氣。她的習氣是什麼呢?“功---慢”。嘿嘿,這點要她注意了(想來這位女居士那麼年輕就能擔當這樣的大任,要不生功高我慢倒還真不容易呢)。別說這位女居士的習性,她爸爸的習性祂們也知道。祂們說,女居士的父親脾氣挺壞的。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別人找你麻煩的、毀謗你的、侮辱你的、陷害你的,一笑了之,為什麼?假的我們學佛提升到這個境界,你就法喜充滿了,你真有享受,常生歡喜心。
他能傷害你什麼?能傷害你的身體。傷害不了你的自性,你的自性是金剛那羅延身,沒有辦法傷害的。這些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給諸位說,好事不是壞事對待這些人還要生感恩的心,為什麼?他消我的業障
我們在六道裡頭無始劫來,你說造多少惡業,這業障怎麼消除?他們這些人用這個方法對我,我恭恭敬敬的「阿彌陀佛」,完全接受,業障就消除如果我不接受,好了,這個業障就對立,愈結愈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那就錯了,那學佛叫白學
我這樣原諒他、包容他,不是便宜了他嗎?是的,我們是便宜他,可是他自己造的惡業他有業報。如果你要看到他的業報的時候,你就曉得,你會生憐憫心,他太可憐了。
那是什麼?他自作自受,誰都不能幫助,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幫不了他。他必須在地獄裡面把罪受滿,就像犯罪了,刑期滿了他出來,佛才能幫助他
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,害人就是害自己。你能害別人,我常常講你害人,人家頂多只受三分,你自己要受七分。你如果真懂得事實真相,你肯害人嗎?不會再幹這個傻事了。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修道人要有擇法眼,才能選擇何為正法,何為邪法。

正法就是不爭、不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打妄語

這是修道人的六大宗旨。

依此宗旨去修行,就是正知 正見。

邪法就是有爭、有貪、有求、有自私、有自利、打妄語。

有了這六種心,就是邪知邪見。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經中有記載「五葷菜」,五葷是大蒜、小蒜、蔥、韭菜、興蕖。從前中國沒有興蕖,所以就用梵文翻譯。現在曉得興蕖就是洋蔥,性質是相同的。佛講這些是對初學人,修學功夫尚未成就的人,是有妨礙的。真正有功夫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事事無礙」。如果這個不行,那個不行,就有障礙。但是初學的人,真的是處處都有障礙。
這五葷菜吃了,會使生理起反應。生吃容易動肝火;熟吃容易產生賀爾蒙,引起性衝動,妨礙清淨心,妨礙修定。不食的道理就在此。但是要吃到相當的分量,才會起作用。如果家裡燒菜,做為香料來配菜,起不了作用。就跟酒一樣,酒要喝醉了才起作用,要是喝一點點不醉的話,不起作用。所以,我們懂得佛制定戒條的真正用意,就知道如何受持,如何做。 

釋家禁食大蒜、小蒜(蘭蔥)、茖蔥、慈蔥(冬蔥)、興渠五種刺激性食,所謂素食,不僅僅是不吃肉而已,而且連蔥、洋蔥、韭菜、大蒜和蒜頭等蔬菜也不吃。為什麼呢?《首楞嚴經》裡有這麼一段經文:「一切眾生,食甘故生,食毒故死,是諸眾生,求三摩地,當斷世間,五種辛菜,是五種辛,熟食發淫,生噉增恚。如是世界,食辛之人,縱能宣說十二部經,十方天仙,嫌其臭穢,咸皆遠離;諸餓鬼等,因彼食次,舐其唇吻,常與鬼住。福德日消,長無利益。是食辛人,修三摩地,菩薩、天仙、十方善神,不來守護。」    

  從《首楞嚴經》中,我們可以了解到飲食對身心的重要性,因此對於食物,絕對不能不謹慎選擇。而經文所提到的五種辛菜──蔥、蒜、韭、薤、興渠,雖然其本身並不具有毒素,也不是葷菜,但是辛菜裡面所含的成份,對於學佛修道的人來說,猶如毒藥一般會危害我們的身心。因為如果生吃這類辛菜,會使人動肝火,容易增長瞋恚的心念;如果煮熟吃,則會壯旺相火,助長淫欲的念頭。無形之中便助長我們犯下種種殺生、偷盜、淫欲、妄語等……惡行,斲喪我們的法身慧命。       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本意雖好,終成禍患。於行善助人時,務要明辨是非,切勿感情用事;若採取的方法不當,或考量不周全,或未能契理契機,可能造成不良的後果。此諺語見於《淨空法師法語》:「慈悲不是對於好人壞人一律不分的,對於好人要慈悲攝受,對於壞人也要用嚴厲的手段以對治,皂白不分釀成『慈悲生禍害,方便出下流』,任其墮落,即非真慈悲。」


慈能予樂,悲能拔苦,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;方便是權宜善巧的施設與安排,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。方便是一種方法手段,而非目的,須適應眾生的根器與機緣,因人施教,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學佛者透過修行法門的方便,能領悟諸法實相的究竟。若錯把「方便」當「隨便」,一味迎合世間流俗,慈悲可能衍生禍患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這個戒律實際上告訴我們,吃飯與體力活動宜作適當之安排


「八關齋戒」規定「過午不食」呢?
「齋戒」又叫「吃齋」,吃齋與吃素不同,佛陀時代托缽,信眾供什麼吃什麼,所以可以是素或葷,但「齋戒」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過午後不吃固體的食物,不過可以喝水或流質的東西。

出家眾慈悲心,不與惡道眾生爭食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教的修持,即是佛教生活的實踐。最主要的有四大項目,那就是:信、戒、定、慧。沒有信仰心,根本尚未進入佛門,所以,信心是學佛的基本要求。

皈依三寶,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。戒的內容很廣,一般的要求,能夠持好五戒十善,便可以了;若能增受八戒乃至菩薩戒當然是最好的事。

禪定,是收心攝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動搖的工夫,這也是各種宗教共同著重的工夫,佛教祇是把禪定當作修持的一種方法,而非修持的目的;唯有開發了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,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三界。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姜子牙 ( 初學者 1 )

儒家說:「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!」

然而,佛陀有沒有教導我們運用佛法治理天下呢?

深信佛教的國王或當下的總統,能否用佛法治理國家呢?

台灣可不可以用佛法來治國呢?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p_F23_20101208115319996.jpg 

問:請問對於久病之人,應該念阿彌陀佛,還是念地藏王菩薩?

答:自 己要很認真去想,你是想到極樂世界,

還是想繼續在這個世間搞六道輪迴?

如果想到極樂世界,你就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;

還想在六道裡輪迴,你就念地藏王菩薩。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楞嚴咒種子.jpg 

關於「佛頂咒法」中「種子字」來由略述

 

-古梵音暨楞嚴學推廣講師,果濱老師整理

 

 

從《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》中有咒名「金剛熾盛光明佛頂輪王自在十字真言」,從真言中可得知:

 

─參閱《大正藏》第十九冊頁340。參閱《圖像部六》頁117上─中。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切精卵皆不是素食,不可食用


前言這篇「雞蛋決斷」乍看之下有點「武斷」其實此說非筆
者自創,乃引印光大師之說而繼之也。印光大師對吃蛋與否曾舉支道林
的故事以示眾,其文末云:
雞蛋可食否,此晉時所決斷者。下面筆
者整理了《大藏經》中對吃雞卵與否的相關經文論題,期望閱讀本文後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宣化上人  開示


現在是末法時代,但佛教徒應打起精神,立金剛不壞的志願,而將末法轉為正法,作 一個真正佛教徒,若大家都往真的去做,就可將末法轉為正法,若佛教徒不認真,不腳踏實地去行持佛法,那正法也轉為末法。為什麼?因人正法就正,人偏法就 偏。
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韋馱天將貌堂堂 身披金甲顯威光 

感應三洲興密行 專伸祈禱赴壇場

 


韋馱菩薩是法身大士普眼菩薩再來
,過去世為太子時,曾發願在成佛前為金剛力士,佛佛出世,擁護佛法!所以,童真修行,現天大將軍身,手持金剛杵,身穿甲冑的雄壯武將,佛涅槃時,付囑菩薩護持真正修行人能衣食無憂,身安道隆。菩薩將為現在賢劫千佛中的最後一尊佛,樓至佛。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某一天早上一個人問他:「有神嗎?」佛陀看著那個人,洞察了他的眼睛,然後:「沒有,沒有神。」

就在當天下午,另外一個人問他說:「你對神的看法如何?有神嗎?」他再度看著那個人,並且洞察他的眼睛,然後說:「是的,有神。」

隨侍在佛陀身旁的阿南達覺得非常困惑,但是他一直都非常小心,不敢去干涉什麼,如果他有事要問佛陀,他會等到晚上別人都離開之後才問。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證四果阿羅漢的聖人

佛言。辭親出家。識心達本。解無為法。名曰沙門。常行二百五十戒。進止清淨。為四真道行。成阿羅漢。

這是四十二章的第一章,這是說的沙門可以證阿羅漢果。

「佛言,辭親出家」:出家,按照佛法,必須要得到父母的許可。不像美國這個國,過了十八歲以後,就自己有自由了,你願意做什麼,就做什麼。以前在印度和中國,佛教因為隨順國家的風俗,必須要向父親、母親說明白,告辭說:「我出家去了」,這叫辭親。出家,就是把身心性命都奉獻給三寶,永遠不再做世俗人的事了,這叫辭親出家。辭就是辭別父母,辭親出家,就是親近三寶,到佛法僧道場裏邊出家了。

這出家,有出世俗家。世俗,就是一般世間的家庭。每一個家庭都有它的麻煩,在眷屬裏邊,常常互相爭吵,沒有什麼真正的快樂,所以要出這個世俗家,也就是火宅家。所謂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」,所以也叫出三界家,出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這個家。又叫出煩惱家,因為在家的人都有煩煩惱惱,沒有真正的快樂,所以就想要出家。出家之後,必須要斷煩惱,發菩提心,這才是出家。

「識心達本」識自本心,認識自己的心。你要知道: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」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心、法是一個的。你若知道這個法外無心,你就明白這個遍計執性,這就叫識心。達本,達本是你若明白了這心性本來沒有實體,沒有形相的,你明白這個道理了,你就會明白依他起性是虛幻的。遍計執性本來是空的;依他起性也是虛妄的、虛幻的,沒有什麼實在的,這叫識心達本。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著迷於感應的人,非常容易著魔。

感應現前,要記住「見如不見」、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不要在意。

佛 不 求 神 通 , 求 神 通 的 人 ,易入外道。

 
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念珠  是指以線貫串一定數量的珠子  用以計算:稱念佛號或持咒之數的法具

          又稱為: 數珠  咒珠  或誦珠   一般通稱為: 佛珠

念珠的由來緣起於>>>在《本梙子經 》中記載有關其緣起:

[ 昔有一國王 名為" 波流梨"    他向佛說:{ 我國邊小  頻年寇役  民困穀貴  我常不安 !  法藏深廣 

  無得盛行 惟願垂示法要 ! }    佛言: { 大王若欲滅煩惱  當貫木梙子 一百八個  當自隨身  志心稱唸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南摩佛  南摩法  南摩僧 

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