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供幾篇好文章給大家參考參考

http://www.yinshun.org/Enlightenment/1997/1997sep/1997sep1.htm

「佛法與生活」對話錄

聽聞正法

辜隱


生:有人說:「學佛修行要專精,一門深入,只要一經一佛一咒就好了」,為什麼還要讀經論例如『妙雲集』?


師:你自己認為怎樣?


生:我不知道,我是在流通佛法的錄音帶上聽到的。


師:如果另外一捲錄音帶告訴你另外一種觀念,你該如何是好?


生:我會分析比較看看,然後自己判斷。


師:那就對了,所謂「自依止,法依止,莫異依止」,「依法不依人」,正是這樣的態度。你所知道的「一門深入」是什麼意思?用意何在?


生:一門深入就是不要雜學雜修,因為「一法通,則法法皆通」。


師:你認為戒定慧是雜還是專?是三或是一?


生:一句佛號就具足了戒定慧。


師:你現在念一句佛號看看,有沒有具足戒定慧?


生:現在還沒有,通了以後就是了。


師:現在戒定慧是三,通了以後就是一。既然是三,怎麼會變成一?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。


生:三即是一,非三亦非一。


師:你有這種觀念,是看佛書得來、聽佛法得來的,或是由念佛得來的呢?


生:以前看佛書得來的。


師:既然如此,研讀經論或研讀『妙雲集』不也是「親近善士,聽聞正法」嗎?


生:可是,我覺得讀『妙雲集』對我的修行沒有什麼幫助,而且沒有時間。


師:你現在如何修行?


生:目前工作很忙,偶而誦經、念佛,心會比較平靜,但是雜念還是很多,離一心不亂還很遙遠。


師:你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?


生:不知道。可不可以告訴我為什麼?


師:修行的障礙很多,雜念只是結果,原因是沒有透視諸法的真相,貪瞋痴慢疑種種煩惱都還在,自然無法「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」。


生:不是說:一句佛號,能消一切煩惱嗎?


師:這只是一個觀念,事實上,你現在消除了一切煩惱了嗎?觀念只能參考,事實才是真的,不要落入「文字障」、「所知障」之中。


生:我要怎樣才能「放下」?


師:放下不是用說或用想的,它是有因有緣的,解行並重是有必要的,你願不願意重新來瞭解修行的原理和方法?這樣對你修行的品質和效果會很有幫助。


生:那樣要怎麼做?您可不可提供我一些方法?


師:你可以照樣誦經、念佛,另外再加上研讀『妙雲集』的『成佛之道』,這樣對你會很有幫助。


生:印順法師好像不贊成淨土法門。


師:這是誤會,導師只是根據經論原典,重新還原淨土思想的原貌而已,這在『成佛之道』中有談到。希望你自己去思考、體會,找出真正適合自己的修行之路,打開心胸,才能親自見到真理。等你實際做了之後,有什麼問題再來談,好嗎?


生:嗯,我想我可以試試看。

 

(請參閱:『成佛之道』:「聞法趣入」章)

 

http://www.yinshun.org/Enlightenment/1997/1997nov/1999nov7.htm

佛法與生活對話錄

隨緣自在

辜隱


生:我覺得工作壓力很大,雖然嘗試了放鬆和抒解壓力的方法,但效果似乎很短暫,請問佛法如何處理這類的問題?

師: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?

生:我是電腦工程師,每天上班總有做不完的事,還得經常趕進度。

師:有壓力時,你有沒有觀察身心的反應?是什麼感覺?

生:我覺得呼吸困難、心跳加速,有時胃痛,心情焦燥,總覺得這樣的生活很無奈,為了收入不能不做,人生真沒意義。

師:你怎樣放鬆自己、抒解壓力?

生:有時找人聊天,有時做做運動或者從事休閒活動,也做過鬆弛訓練,但是效果不甚理想。

師:其實,觀念和心態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,如果觀念和心態是緊的,就很難體驗鬆的感覺,愈想放鬆便愈沒有辦法放鬆。在佛法中,如果能夠放下執取的觀念,讓身心隨順因緣,自然流動,身體也會鬆下來。

生:我應該怎麼做?

師:「我應該做某件事」的思考模式,基本上就帶有執取的心態,如果體驗到第一義諦的畢竟空,沒有「我」、也沒有「做」的實體,只有當下的因緣,身心一切如幻如化,惟有假名「我在做某件事」,這樣就是佛法所說的的放下,身心自然就放鬆下來、自在安詳了。

生:這很不容易。

師:你學過因緣觀和怎樣觀因緣嗎?

生:學過,是不是分析每一件事物都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的?可是這樣做之後,我並沒有放下和自在的感覺。

師:僅僅思惟、觀察、分析,是不夠的。在平時就要保持正念正知,內心平靜,對當下身心情境了了分明,才容易相應,領悟現前的緣生緣滅,進入真實的現觀,不再是「想蘊」的作用而已。

生:這樣就不會再感到壓力了嗎?

師:也許不是立刻,但只要觀念和心態都能隨順因緣,就會覺得輕鬆多了。在工作中,只是專注於眼前的工作,沒有情緒和雜念的干擾,就不會消耗精神和體力了,反正急也沒有用,如果真的來不及,就要變通,採取應變的措施;隨順因緣不是消極,而是靈活不僵化的活在當下的因緣。

生:工作負擔的確太重的時候,應該怎麼辦?

師:必要時要考慮換工作,因為長期的超載工作,是違逆身心的因緣的,會產生不良的後果。佛法說:「諸行無常」,緊緊地抓住一個工作不放,是帶有執取的,要好好省思生命的意義何在,因循舊有的模式是永遠不會得到喜悅和自在的。

生:在工作中如何觀照?

師:最自然的方式是將平時正念正知的功夫擴展到工作時段。雖然在工作時,很少有時間作觀照,但可以在工作的空檔,例如上洗手間、打完電話、送文件或電腦開機時,靜靜地觀照自己的呼吸,活在當下的靜與動之中,讓身心重新充電,這是個很值得嘗試的方法。

生:怎樣放鬆比較容易?

師:你可以先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態的鬆緊程度,肩膀如果不自覺的上提,就讓它自然下垂,臉部緊繃,就讓嘴部微張,體驗臉部不用力的感覺,逐漸讓身體放鬆、柔軟下來,這是比較簡單的方法,可以先做做看,再來調整。

http://www.yinshun.org/Enlightenment/1997/1997dec/1999dec7.htm


佛法與生活對話錄

活在當下的因緣

辜隱

 

生:最近看到社會上發生一連串不幸事件,想到每件事物都是不確定,不可靠的,就對未來感到惶恐不安,變得緊張兮兮、疑神疑鬼的,我是該這樣想:「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」,一切由他去吧?還是應該如履薄冰的事事小心,不管怎樣,心裡總是不安,該怎麼辦才好?

 

師:你知道為什麼心不安嗎?

 

生:因為有危險。


師:什麼樣的危險?


生:我擔心經濟不景氣會讓我失業,意外事故會受傷....。


師:在這種情況下,心就一定不安嗎?


生:如果保持警覺,知道怎麼應付,就比較不會那麼不安。可是常常不知所措,而且受到傷害,遭到損失,所以很沒有信心。


師:那麼真正使你不安的是什麼?


生:害怕因為失業或車禍而受到傷害和遭到損失。


師:使你害怕的內心因素是什麼?


生:不願意受到傷害和損失。


師:是什麼樣的心態和觀念讓我們抗拒傷害和損失?


生:保護自我,避免因為傷害和損失所帶來的痛苦。


師:傷害和損失一定會帶來痛苦嗎?


生:噢!我知道了!我們會痛苦是因為我們想要保護自我,而事實上,無論我們如何努力,小心翼翼的保護它,還是無法完全避免受到傷害和損失。


師:對了,這就是事實的真相,如果你仔細思惟、觀察,一切都由因緣和合而現起,它是無常的,也不是我可以完全支配、控制的,那麼,你就可以接納當下的因緣,無論是被傷害或得到幫助,有損失或獲得什麼,都以平常心看待,不迎不拒,就會自在多了。


生:我要怎麼思惟、觀察?


師:你思惟、觀察看看,失業或開車發生意外,是你可以完全支配、控制不讓它發生的嗎?


生:我可以很注意,但是因為還有很多外在因緣,無法掌控,所以覺得擔心。


師:既然一切由因緣來決定,不是由「我」來決定,擔心有用嗎?


生:沒有用。


師:既然擔心也沒有用,你何不積極面對它!


生:事前的警覺性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是不是很重要?


師:是的!所謂:「真俗無礙」,在真諦上能當下觀照緣起空寂、無常無我;在俗諦上也能學習處理事情世間的方便智,當然是更圓融的了。


生:怎樣才能當下觀照?


師:除了思惟、分析之外,還要時常保持正念、正知,處理事情理智而不情緒化,靈活而不拘泥既有的模式,這樣就能觀照當下的緣生緣滅!例如現在你想到失業,還會不會擔心?


生:還會有一些。


師:試著觀照看看,和擔心在一起,心裡還有些什麼東西出現?


生:有一些念頭如:萬一失業,全家生活將陷入困境,美好生活被破壞,理想破滅,別人會看不起我....並且覺得焦 慮。然後,腦海中出現另一個聲音:不要怕,我還可以再找工作,我太太還有收入,家裡也有一些積蓄,生活可以簡單化,學習減少物質上的享受,充實心靈生 活.....,其實,天無絕人之路,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。只要好好把握現在,坦然面對困難,就可以了,何必擔心呢!


師:事實上你現在好好的,並沒有失業,擔心只是「腦海」中的眾多緣生緣滅的波浪之一而已,這就是「四念處」的觀照。當一個人活在當下真實的因緣裡,就能夠看清真相,內心就自在而平靜。不是嗎?


生:很高興,我現在明白「苦由心生」的道理了,謝謝老師的開導!

 

http://www.yinshun.org/Enlightenment/1997/1997oct/1999oct9.htm

「佛法與生活」對話錄

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

(請參閱『佛在人間』之「佛法是救世之仁」)

辜隱


生:我覺得最近學佛退步了!


師:什麼事情讓你有這種感覺?


生:我最近情緒不太好,昨天在公司跟同事爭吵。

師:為什麼會爭吵?

生:因為他很過份,根本就是他自己的工作出錯,還怪我沒有配合他,害他被老闆罵了一頓,所以就開始爭辯,弄得很不愉快。

師: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?

生:我覺得他不應該怪到我這邊來。

師:這種想法,你覺得有沒有問題?

生:難道自己作錯事,就要怪別人嗎?

師:當然不是,我的意思是說,如果你一直認定「他不應該如何如何」,你的對事情的認知就會被局限,看不到其他的因緣。

生:什麼因緣?

師:你看的只是「一件事情的對錯」,沒有看到彼此的想法和情緒反應。你再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吧!他開始的時候是怎麼說的?

生:他說:「都是你!害慘我了····」

師:當時你和他的情緒反應是怎樣的呢?

生:我和他都很生氣。

師:你有沒有看到生氣的感覺是一種「苦」?

生:是的,很不舒服。

師:如果就在現在,你看見自己的「苦」,同時也看見對方的「苦」,這當中你如何將佛法帶進去?

生:我會冷靜地觀察因緣,而不是彼此再激怒對方,陷入不停的爭辯裡。

師:你觀察到什麼?

生:他的情緒是因為一連串的事件引發的,而我的情緒又是被他引發的。

師:你覺得這當中,觀念和解釋是不是也算是因緣的一部份?

生:應該是的,那麼我的觀念和解釋是什麼?

師:譬如說:你也許認為,「犯錯的人本來就應該被指責」「你憑什麼怪我!」。

生:沒錯!我是這樣想的,所以就和他爭辯。

師:難道非爭辯不可嗎?

生:也可以不用爭辯,可是很難做到。

師:這和你看事情的角度有關,如果能在對方指責你的時候,同時感受到對方內心的苦,就容易生起慈悲心,當心地柔軟的時候,就比較能包容。

生:會不會太軟弱?

師:這不是軟弱,這時候,內心平靜,沒有預存任何觀念,而能看清它的緣起,明白爭執毫無益處,只是理智地處理眼前的事物,不再有情緒化的反應,這就是禪定和智慧。

生:會不會是非不分?

師; 相對的「是非、對錯、應該或不應該」還是有的,但這只是整體因緣的一部份,這些都不是絕對的。以這件事情做例子,在工作細節上,往往沒有明確的分工,容易 站在本位的立場來看事情,覺得錯不在自己,同事認為你應該配合他;你覺得工作出錯是他自己的事,與你無關;而老闆認為員工作事不應該犯錯。這些,在當事者 而言都有他的理由,但也都是局限的、片面的觀點。

如果從整體的因緣來觀察,如果你的同事平時在工作上多和人溝通,你也能主動配合對方,而老闆也能注意到員工之間工作協調的程度,適當的督導,事情將會做得比較圓滿。這就是超越了個別的「是非、對錯、應該或不應該」,而能體悟到什麼是「緣起無自性」了

 

文章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376P6cSTEh6lknKSF5tv/article?mid=2270&prev=2273&next=226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