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戒律實際上告訴我們,吃飯與體力活動宜作適當之安排


「八關齋戒」規定「過午不食」呢?
「齋戒」又叫「吃齋」,吃齋與吃素不同,佛陀時代托缽,信眾供什麼吃什麼,所以可以是素或葷,但「齋戒」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過午後不吃固體的食物,不過可以喝水或流質的東西。

出家眾慈悲心,不與惡道眾生爭食

原本佛陀的僧團開始時一天也吃三餐,但因他們都住在城外的山林,每天外出一趟托缽來回就要費去好幾個小時,為了三餐都來托缽則耗掉太多時間,而且有幾次晚上出來托缽出了意外,因此就規定晚上不托缽的戒律,當然也就不吃。再加上佛家的看法,上午是天人及人道的用餐時刻,下午及晚上是畜生與鬼道的進食時間,出家眾不與這些惡道眾生爭食,也算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。

    還有我從醫學的觀點來看「過午不食」還滿有道理的。當時僧團托缽回來後,近中午時他們才開始用餐,當年印度修行人很重視身心的修行,因此吃飯時聽說要細嚼慢嚥吃很久。泰國的法師曾告訴我原始佛教規定吃飯時要細嚼慢嚥,用右邊牙齒嚼六下再換左邊嚼六下,這樣兩邊輪來輪去而不知不覺間飯菜變成汁液自然滑下去,這時才再吃第二口飯菜,醫學上認為這種進食方式唾液與食物完全混合可以消化的很好。

    由此推算僧團們用餐都會費去很多時間,而僧侶用餐後會群集坐在佛陀面前聽開示。聽完開示後這些修行者都分別散開各自找一棵大樹,在樹下打坐去思惟今天佛陀所教導的義理甚或入定,所以下午以後所消耗的能量非常的少,因此不吃晚餐是不妨害健康的。再加上當時是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,晚上根本沒有活動,不像現代人夜貓子很多,除了吃晚餐還得有消夜呢!

    因此「過午不食」應有其醫學上的意義,因為我們用餐兩小時後血中的醣濃度最高,若這時你在睡覺或不活動則這高濃度的糖份無處消耗,易造成肥胖、血管硬化等文明病,有礙健康。這個戒律實際上告訴我們,吃飯與體力活動宜作適當之安排。

 

百丈禪師頒布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

 

在大乘佛教傳到中國後,僧團生活形態異於印度原始佛教生活,譬如不再托缽、寺廟自己有廚房(叫大寮),而百丈禪師更頒布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規定。像禪宗道場都必須出坡(如開墾山林等),體力消耗甚巨,另外有些出家人身體狀況不好,不吃三餐會營養不夠,因此開了一個方便可以吃「藥石」,藥石係古老的傳統醫療方法--用熱的石頭敷於腹部以治療疾病,因此吃晚餐代以「藥石」的名稱,係向佛菩薩報告,因身體需要吃此藥石以療身體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nyOn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